|
走進任何一個水產養殖區,老師傅們打量一口塘,第一眼看的不是魚,而是水色。一句“這水色挺肥”,道出的核心指標,其實就是水體中藻類的多少,而藻類多少的一個關鍵量化依據,就是葉綠素a的含量。通常行業內使用在線葉綠素分析儀進行實時的監測,做到防患于未然。那么,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葉綠素a,“標準值”是多少呢? 在水產養殖的實踐里,你很難找到一個像溶解氧那樣明確的、統一的國家標準值。 實話實說,這是因為葉綠素a含量本身并非一個“有毒指標”,而是一個“生態表征指標”。它的高低,代表的是一把雙刃劍,關鍵在于一個“度”的把握。 一、為何沒有“死”標準? 葉綠素a是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,其含量直接反映了池塘中藻類的生物量。藻類,是養殖水體的“肺”,也是“糧倉”。 好處顯而易見: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,是水體溶氧最主要的來源;它們能吸收魚蝦代謝產生的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,凈化水質;同時,藻類本身就是天然餌料,尤其對于苗種培育至關重要。 壞處也同樣突出:藻類過多,特別是單一藻類過度繁殖形成水華,會導致白天溶氧過飽和,夜間卻因呼吸作用耗盡氧氣,造成魚蝦缺氧浮頭,甚至泛塘。藻類死亡分解時,會大量消耗氧氣并產生毒素,直接危害養殖對象。 因此,葉綠素a的“合適”范圍,完全取決于你的養殖模式、品種、階段以及管理目標。它更像是一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控的“靶向值”,而非一個固定不變的“合格線”。 二、實踐中參考的“經驗范圍” 10-50μg/L(微克/升) 雖然沒有國標,但多年的生產實踐和科研數據,為我們積累了一些廣為認可的參考范圍。一般來說,對于常見的魚類和蝦類養殖,將水體中的葉綠素a含量維持在之間,被認為是一個比較理想和安全的區間。 在這個區間內,我們可以再細分一下: 10-20μg/L(偏低):水色較清瘦。多見于養殖初期或換水后。優點是水質清爽,不易突變;缺點是生產力不足,溶氧來源主要依賴增氧機,天然餌料缺乏。需要適時肥水。 20-40μg/L(適宜):水色呈茶褐色、黃綠色或淡綠色,透明度在30-40厘米左右。這是大多數成魚和成蝦養殖的“黃金區間”。藻相豐富且均衡,溶氧充足,水質穩定,自凈能力強。 40-50μg/L乃至更高(偏高至危險):水色濃綠、藍綠甚至醬油色。意味著藻類生物量過高,已處于富營養化狀態。水體穩定性差,隨時可能因天氣突變而“倒藻”,風險極高。一旦超過50μg/L,就應視為預警信號,必須立即采取干預措施。 三、比數值更重要的:看水色、觀變化 對于一線養殖戶來說,精密儀器檢測葉綠素a未必普及,但老祖宗傳下來的“看水色”經驗,其實就是對葉綠素a濃度的直觀判斷。好的水色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會在一天之內有細微的光澤變化,這叫“活水”。這背后是一個豐富、均衡的藻相,各種藻類共生,而不是某一種獨大。這種水的葉綠素a值可能在30μg/L上下波動,但系統是健康的。 警惕“老水”和“水華” 當水色變得濃綠、藍綠(藍藻水華)或暗黑(隱藻、甲藻水華),水面出現一層油漆狀的漂浮物,這就是典型的葉綠素a濃度超標的表現。水“老”了,生態系統瀕臨崩潰。 養殖中后期,隨著投餌量加大,水體富營養化加劇,葉綠素a含量必然升高。我們的管理核心不是追求一個低數值,而是通過定期換水、使用微生態制劑(芽孢桿菌、光合細菌等)、合理使用增氧機等手段,控制其上升的速率,并防止藻相單一化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www80066.com/newss-4131.html
|